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規律運動真難...解密習慣形成時大腦內的神經機制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
——陶行知中國著名教育家

    學生們愜意地著踏板手扶握把,左顧右盼著好像是第一次見到的校園景色,腦中思考著繁雜的待辦事項,中餐吃飯還是吃麵好,似乎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執行一項高難度動作。想當初一開始學騎踏車,摔到破皮流血險些骨折,騎上車需要十秒才能保持平衡,熟能生巧進化成習慣性動作後,信手拈來如張口吃飯。真是不可思議,怎麼差別那麼大!!?

習慣性動作是肌肉習慣還是大腦習慣了?記憶難道儲存在肌肉裡嗎?我們對習慣了解多少呢?請讓心理學家告訴你,習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心理學家安格蕾比爾Ann Greybiel利用小鼠做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到,在學習過程開始時,小鼠紋狀體中的神經元發出了一串連續的信號,但隨著小鼠的行為開始固化為習慣性動作,神經元僅在該動作開始和結束時才發出信號。當一個信號模式(signaling pattern)生根時,習慣已經成形,要改變這個模式是一項非常艱困的任務。

    Ann發現這點後,就繼續設計了接下來的實驗。實驗者訓練小鼠以特定的順序按壓兩個搖控桿,若小鼠照著實驗者設計的順序按壓搖控桿,則實驗者會給老鼠巧克力牛奶作為獎勵,並觀察和測量老鼠腦中是哪些神經細胞會同時傳遞訊號,這組神經就被稱為'chunk'。為了進一步加強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實驗者設計了不同的按壓順序讓老鼠學習,證明習慣要成形,並不是因為肌肉的記憶或其他原因,而是直接跟大腦神經的活動模式(signaling pattern)有關。一旦小鼠學會按照實驗者設計的順序按壓控制桿,實驗者們注意到在大腦的紋狀體中相關的神經細胞會劃分(bookend)一組信號模式(signaling pattern):一組神經元會在任務的開始和結束時觸發信號,從而劃定一個模塊(chunk)。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建立習慣時,大腦部的狀況。

    如果我們堅持每天早起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後,大腦就會形成良好形狀的模塊(chunk),也能在自己早起運動或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後給自己一些小獎勵,像是為自己買一杯好喝的咖啡,看一些平常因生活忙碌鮮少有機會看的電影或影集,則效果會更加顯著,更有助於良好習慣的形成。期待科學家們以前人的成果為基礎,繼續深入研究大腦和習慣之間的關連和運作方式,哪些種類的習慣可能和大腦的哪些腦區有關,哪些神經元在腦中所組成的模塊造成生活中各種大大小小的習慣,我們一些匪夷所思的習慣背後的動機又是如何,為什麼有人緊張時習慣咬指甲,有人壓力大就習慣會摔東西,進而探討情緒如何影響大腦的神經模組與表現出的行為之間的關連。能夠讓人類容易培養社會認定的好習慣,也能簡單摒除害人害己的壞習慣。



新聞稿: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0874.php
https://kknews.cc/science/683pzoq.html
參考文獻:
Martiros, N., et al. "Inversely Active Striatal Projection Neurons and Interneurons Selectively Delimit Useful Behavioral Sequences." Current Biology 28(4): 560-573.e565.

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science/683pzoq.html

6 則留言:

  1. 我覺得寫得蠻好的,圖片我還蠻喜歡的,很酷=)

    我想提一個問題是,這個關於小鼠的研究,可以類推到人類嗎,我自己覺得說不定人腦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請問文獻中有提到這個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做老鼠的實驗不見得能類推到人類,文獻中也只是推測,以後應該會有研究找人類的受試者來做實驗。謝謝您的回覆~

      刪除
  2. 讀文章的時候會想像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如果在實驗方法的地方能附加上實驗的解說圖片就更容易懂了!

    回覆刪除
  3. 喜歡一開始的引言~!不過排版感覺可以再一致一點,會比較方便閱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