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臉書的社會比較,讓我們更不開心




                  在這個人手一支智慧手機的時代,各種社交APP也隨之蓬勃發展,我們早已習慣在臉書上滑過一篇篇的動態,身邊的誰又去哪裡旅遊、得了什麼獎,好像在網路上所有人都突然變的正向起來了。但是使用臉書除了打發時間外,真的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嗎?事實上,來自休士頓大學的研究顯示越常上網使用臉書的用戶,越有可能讓感到不開心。

        社會比較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1954年提出來的構思,在群體社會中,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自己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
好的社會比較會提供人們向上發展的動機,然而不好的社會比較,則會帶給當事人痛苦、恐懼等不良的情緒反應。

        休士頓大學的Mai-Ly Steers教授猜測,在臉書上的社會比較行為,有可能造成憂鬱的情緒。Steers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動態卷軸研究中,說明了這個可能性。
在這項研究計畫中,總共做了兩次的實驗。

       在實驗一中,180位來自美國西南岸的心理系在學大學生,填寫一份線上問卷,分別去量測每位受試者使用臉書的頻率、社會比較指標(INCOM)、憂鬱症狀指標等。
將所得到的實驗結果透過統計分析,Steers發現在使用臉書的時間長短與憂鬱指數的相關性中,只有男性的指標呈正相關(男性使用臉書時間越長,憂慮指數越高)。而女性則沒有相關性(女性使用臉書時間越長,並不會影響憂鬱指數)
而另一方面,男性使用臉書的使用長短也與社會比較指數呈正相關(男性使用臉書時間越長,越有可能產生社會比較),而女性則一樣沒有相關性。
因此他們在實驗一初步推論,女性在使用臉書社群上較常用來維繫感情,而比較不會做社會比較。

       Steers更進一步探討,使用FB的時間長短和臉書社會比較所造成的憂鬱症狀之間的關係。他們讓154為受試者實行14天的日記型測驗,去了解受試者更精確的臉書使用時數以及在臉書上的社會比較形式。在這14天中,受試者都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臉書的使用時間臉書情境下的社會比較指數憂慮指數」。
在實驗二中,我們得出不管是男女性,在使用
臉書的時間長短與憂鬱指數都有正相關性。這樣的結果結合實驗一Steers推論,可能是使用臉書時間越長,我們越容易與別人比較自己進而造成憂鬱情緒。

       Steers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發人們在網路臉書社群上也會出現社會比較行為。而這樣的社會比較可能會造成我們的憂鬱情緒。
我們試想過去一個禮拜中,我們看了幾篇臉書的動態貼文,而這些貼文真的是讓我們感到愉悅的嗎?在這網際網路將人與人之間拉的更緊密的時代,我們是否因為害怕丟臉而感到壓力呢?不妨放下眼前的手機螢幕,來趟輕鬆愉悅的旅行吧!

新聞稿: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4/150406144600.htm

參考文獻:
  1. Mai-Ly N. Steers, Robert E. Wickham, Linda K. Acitelli. Seeing Everyone Else's Highlight Reels: How Facebook Usage is Link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4; 33 (8): 701 DOI: 10.1521/jscp.2014.33.8.701

圖片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07/11/google-facebook-antitrust-news/




                    





7 則留言:

  1. 條理很清晰,但我自己覺得文字有點生硬,一般人讀起來可能有點吃力

    回覆刪除
  2. 標題很清楚,讓人大概知道文章的內容,寫的也很清楚,有加註社會比較的定義讓不知道的人可以了解

    回覆刪除
  3. 覺得很清楚,不過如果可以將括號裡的字轉換成文中連接的句子,段落讀來會更明瞭
    另外,感覺「憂鬱指數/憂慮指數/憂鬱症狀」在文中是相同的,若是可以統一會比較容易懂:-)

    回覆刪除
  4. 議題很有趣,十分貼近現代生活!但排版讓人看得有點錯亂,文章的內容安排可稍作調整。

    回覆刪除
  5. 我想知道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結果不一樣的原因是甚麼?
    還有實驗二的受試者背景是甚麼?

    回覆刪除
  6. 實驗好像只能看出差異,其他推論其實都來自實驗者?不過內容主題跟日常生活很接近,很吸引人!

    回覆刪除
  7. 社會比較理論那部分,可能用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會比較具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