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從高中的學習行為來預測未來的課業及職涯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這句俗諺是否很熟悉呢?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吧!不過,你們有多相信這句俗諺呢?我相信可能很多人和小編一樣,都認為未來的事情是無法被事先預知。但是,近期馬里恩●斯賓格勒(Marion Spengler)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讓我們一起花個短暫的5分鐘來了解一下吧!

德國杜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心理學家斯賓格勒藉由分析已經由美國研究機構收取的346,660位美國高中學生的資料,來了解高中時期的行為對未來的課業及職涯是否有影響。

一開始斯賓格勒先分析高中生的各種行為、態度、人格特質、認知能力、父母社經地位及人口學的因素。接著,他們分析高中生的教育成就、收入、及職位聲望。另外,此研究透過縱斷面研究分析十年及五十年後研究參與者的狀況。

從研究當中可以發現,有責任感的學生,因為展現出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以及他們在閱讀、寫作上有較少的問題,這兩個因素對於他們在十年及五十年後的高教育成就、找到高聲望的工作有明顯的關聯性。另外,五十年後這些因素對於他們的收入也發現顯著的相關。而且在斯賓格勒將人格特質、認知能力、父母社經地位等因素控制之後,這個效果仍然存在。

雖然這些發現可能不讓人感到驚訝,但是斯賓格勒的研究說明了,在學校當中所展現的特定行為是如何能夠被用來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根據斯賓格勒的說法,更進一步的資料分析顯現出大部分的效果可以根據一個人過往的整體教育成就來解釋。

斯賓格勒指出:「學生在高中的特質及行為讓他們除了幫助他們達成較高的教育成就之外,也幫助他們在未來找到一個高聲望及高收入的工作。這個研究點出,在關鍵時期的特定行為可以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造成長久的影響。」

不過,我認為這個研究目前只有分析了由美國而來的問卷資料,並沒有含括不同民情所造成的文化差異做為變項。因此,我會希望未來的研究者在重複此研究時可以將文化的因子納入實驗當中,做為控制變項、中介變項或是調節變項,來探討不同文化底下是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或許會有新的發現也說不定哦!

最後,希望你在了解這些資訊之後,從現在開始,不論是做老師的你、做父母的你、甚至做學生的你可以督促孩子、學生、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雖然這目前還有文化差異的因素有待確定,但是筆者我自己認為養成良好的態度,不管在哪一個文化情境底下都不可或缺。我相信這將有助於你未來獲得一個美好的生活,例如:好的學業成就或是高聲望及高收入的工作。

參考文獻:
新聞稿:
原文:
  • Marion Spengler et al. How You Behave in School Predicts Life Success Above and Beyond Family Background, Broad Traits, and Cognitive Abi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8 DOI: 10.1037/pspp0000185

10 則留言:

  1. 我想提出討論的地方是,台灣教育環境跟工作環境跟美國畢竟不同,我覺得這個特性可能存在文化差異,想問問作者怎麼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研究的確會有文化差異的問題,但是我自己是認為不論是在哪一個文化情境底下,從小養成好的行為及態度能影響個體往後的生涯發展,它算是一個共同性的構念。不過,以上純屬我的看法,這部分可能需要再找到其他相關研究來支持,這樣才會有更有說服力的看法。

      刪除
  2. 覺得挺好奇的,第三段提及研究者分析高中生的種種背景,而第四段則提到責任感,好像無法從中發現其中的關聯,覺得可以再多加說明會讓讀者更清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您的建議!
      我想根據原文作者的意思是,第四段的責任感與第三段的各種行為及態度有關聯。

      刪除
  3. 看完會有疑惑,所謂學習行為可以預測未來成就,是只限高中這個階段嗎?還是國中或大學的成績和未來成就也有高相關?不知道研究者有沒有說明?

    若此研究取樣只取高中生的話,則第五段,「但是斯賓格勒的研究說明了,在學校當中所展現的特定行為是如何能夠被用來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似乎太廣泛了,謹慎一點將"學校"界定清楚我認為會比較洽當。

    回覆刪除
    回覆
    1. 研究當中只有提及高中階段,所以筆者我也無法推論國中或大學的學業成績是否和未來成就也有高相關的可能性,這部分可能還需要閱讀其他相關文獻。

      謝謝你的建議,這邊的學校確實應該可以寫"高中時期"會更精準。

      刪除
  4. 覺得這和棉花糖實驗有點像,也就是如果自我效能強的人其實不論在學業上或是生活上都是比較自律,且是屬於學習目標導向的,因此我覺得不見得只有因為從高中學習行為來推斷,覺得底下可以再加一些影響的因素做為參考會更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回復與建議,不過筆者我僅就文獻當中所提及的因素(高中時期的行為、態度......)來做撰寫,如果要納入其他因素做為參考,這部分可能要透過其他文獻的閱讀,進而來補足這一部份不足之處。

      刪除
  5. 中介變項、調節變項好像需要多一點解釋?然後看了其他留言,覺得研究者會選擇高中時期是因為這個時候比較關鍵吧~像是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之類的,在這個時候形成的性格、習慣會比較長久(?)

    回覆刪除
  6. 可能關於實驗的部分需要更多的解釋,讀完好像抓不太到重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