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心理學家:空汙也會汙染你的道德心

文/成大心理107  陳家麒

    



    「今天我心情有一點怪怪的,可是說不出來到底為什麼。」耳熟能詳的歌曲《黑色柳丁》道出許多人的心聲,今早踏出家門時,心情如何呢? 現在試著想一下,一踏出家門後,發現自己身在阿爾卑斯山,風光明媚,大力吸一口揉著草地氣味的新鮮空氣,反過來若突然發現自己身在車水馬龍,眼前是被霧霾壟罩而陰暗的市容,人們不得不戴著口罩防護,這兩種情境帶給你的感覺是甚麼呢?
     那個雲啊~那個霧啊~是否有甚麼黑暗勢力在操縱著我們呢? 不是witchcraft(巫術),行為科學家告訴你—空氣汙染不僅汙染你的肺也會汙染你的心


空汙議題中缺席的心理健康

   因應全球逐漸加劇的空氣汙染問題,現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空汙對於生理健康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然而心理方面影響卻缺乏研究,因此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行為科學家傑克森.陸(Jackson G. Lu)為首,與密西根大學及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他們想了解人們在空汙環境下是否也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他們首先透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及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所提供的9,360個美國城市之犯罪資料及空汙相關指標資料,進行9年的長期追蹤研究,資料紀錄時間為2001年到2009年,發現兩者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在高犯罪的城市也會有著較高的空汙情形。




心理實驗量測不道德行為
    
       確認兩者的正相關後,研究者透過心理實驗,想更進一步了解兩者間的因果關係,找來256受試者隨機分派到兩組,一組為觀看空氣汙染嚴重的圖片,而另一組對照組則觀看環境乾淨明亮的圖片,並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走在圖片中的環境、呼吸著那裡的空氣,且試著揣測該環境下可能發生的事件。

       接下來研究者利用一個與先前無關的任務,以測量受試者的不道德行為,受試者會操作電腦進行一個聯想測驗,受試者會得到3個提示字,需猜出與此3個提示有關的答案,若答對將會得到$0.5美元的報酬,一共有五題。然而,受試者會被告知這個系統有個小差錯,如果他們將滑鼠游標在答案欄附近遊移,答案就會顯示,也就是受試者有作弊的機會,之後受試者被要求不作弊,並且將獨自一人完成此測驗。結果顯示,空汙組作弊的次數顯著的比明亮組還要多,表示在經過空汙環境的心理感受後,人們有進行不道德行為的傾向

    

不受文化影響的主因:焦慮感

    最後研究者再透過找來141位印度籍的受試者、129位美籍受試者,兩國籍受試者各別進行之前類似的實驗,但這次額外透過心理測驗量測他們對於所看圖片後的心理感受(焦慮不安感與正向積極感),結果顯示空汙組仍然有明顯較高的不道德行為,並且受試者同時具有較高的焦慮感,而不論印籍或美籍,兩組受試者的實驗有相同結果,再結合先前有關焦慮感引發不道德行為的研究,研究者認為空汙會使人們提升焦慮感進而造成人們有從事不道德行為的傾向,且具有跨文化的性質


實驗與現實的差異

    由於實驗是經由想像空汙的環境,與實際身處於空汙的環境下仍是不同的,再者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與短時間的實驗刺激也有所差異,研究者也指出在空汙與不道德行為間的機制,也可能存在除了焦慮感外的其他因素,可以再做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最後,空氣汙染已是我們不可放任的問題,電影中經常見到的未來世界,總充斥著汙染空氣、陰暗而危險,大家不得不帶著防毒面具才可出門,這些似乎不再是永遠遙不可及的情節,另外因為環境而對心理狀態的
影響,以及焦慮感引發的不道德行為都各有研究支持,此研究也再度揭示了環境對心理狀態的影響,由此可見,不論因為生理或心理健康,都支持著我們要確保自己有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對於環境的保護是大家要一起共同努力的。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ir pollution not only corrupts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can contaminate their morality," Lu concludes.
「我們的研究顯示空汙不僅影響人們的健康,也會汙染人們的道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傑克森.陸






新聞稿 


參考資料

  1. Jackson G. Lu, Julia J. Lee, Francesca Gino, Adam D. Galinsky. Polluted Morality: Air Pollution Predicts Criminal Activity and Unethical Behavior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8; 095679761773580 DOI: 10.1177/0956797617735807

9 則留言:

  1. 先幫《黑色柳丁》按個讚XD
    很容易就可以讀懂,而且也有提到實驗跟現實的差異,覺得很棒!

    回覆刪除
  2. 覺得研究很有趣,不過實驗方法的部分感覺還有很多變形可以討論,比如特別拿空汙的圖片來進行,不知道垃圾場或一些比較噁心的圖片會不會有同樣的效果。

    另外,也很想了解在空汙環境下生活是否心理健康或焦慮感是不是真的會比較高,但這種好像只能做相關研究(?) 我想到以bottom-up的方式,待在一個視覺、嗅覺都不舒服的地方,可想而知心裡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

    回覆刪除
  3. 情境的設計很棒!實驗提到的內容也蠻有趣的,現在也生活在空汙程度不低的台南,對於文中內容蠻有感受的。

    回覆刪除
  4. 原來環境的空汙程度與犯罪率有正相關,這倒是之前從沒想過的關聯。實驗論述清楚,結尾也有針對在實驗環境的限制作解釋,然後貓圖很可愛XD

    回覆刪除
  5. 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研究,特別是從情感面去探討情境所引發的不道德行為。在看完本篇文章及閱讀該篇文獻後,有以下想法想跟作者分享:
    1. 文中提到對比犯罪資料及空汙指標之間的相關,儘管結果顯示為顯著正向關係,但值得注意的是原文在相關表下方亦提及 「Correlations with absolute values larger than .02 are significant at p < .05」,也就是說即使相關係數很小都仍會顯著 (大概是因為樣本數很大的關係),因此解釋上要非常小心,即使顯著,在大多數的相關都小於 .10的情況下,這樣的相關是否有意義?
    2. 實驗中的不道德行為通常採用作弊的方式(亦即受試者有機會可以藉由作弊獲得更多獎勵),畢竟實驗者有義務確保受試者不受傷害,因此不可能實際讓受試者有「犯罪」的機會。這裡值得思考的是,文章脈絡容易讓一般人聯想到:在空汙環境大家越容易犯法,然而實際上的結果能推論的範圍小很多(只能是小小的作弊,而且甚至可以說是被允許的作弊,因為作弊並不會獲得處罰,不如現實中會有不好的後果)。這點為了避免受眾誤解,建議還是要強調一下。
    3.在環境心理的研究中,有個非常類似的現象,我們稱為「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也就是說,在表現某種對環境友善的行為後 (e.g.買電動車),受試者會做出更多對環境不友善的行為(e.g.增加垃圾量、增加用電量)。儘管positive vs. negative spillover的現象仍在爭論中,但我想對於此篇討論亦有討論價值,亦即除了情感面(i.e.焦慮感)之外,是否也會因為認知資源的耗損,而讓受試者更容易想要走捷徑,而選擇「短期來說對自己比較有益」的方法,進而對自己消耗的認知資源做補償。
    以上,僅供參考,期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文章,加油!

    回覆刪除
  6. 很貼近現在的生活,符合現在的時事,看完這篇文章,會對環境方面的問題更有意識

    回覆刪除
  7. I really like this article. I also like the references you made to actual life. Very cle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Keep it up!

    回覆刪除
  8. 題目很吸引人,也與現在的大環境非常切合,圖片也很可愛,內容也蠻有趣的~~~推個

    回覆刪除
  9. 閱讀文章時非常有畫面感,也有長知識的感覺,可以體會到作者的細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