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在這個顏值為上的時代,我想動刀讓自己變幸福!


圖片來源:https://goo.gl/images/chhhab

去年泰國一檔整型節目Let Me In1  找來一個因為外表而喪失自信,愛情跟職場生活都非常不順利的男性穆林(Noppajit Monlin)。經過整型之後,不僅生活改善,異性緣非常好,與自己的伴侶感情融洽甜蜜。就連母親看到他整型後,英俊清新的外貌,都忍不住痛哭流涕。透過整型真人秀節目,可以發現這樣的例子不少。現在許多人都會透過整型,來讓自己更有自信,不再因為外貌自卑。

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曾提出「快樂水車」(hedonic treadmill)的概念。他認為生活環境改善(例如:財富增加)與「生活滿意度」沒有多關連

其中他提出的主要原因是:人們並不會對於條件改善而獲得滿足;相反地,因為生活條件改善,長期以來,我們對於自己的期望就越來越提高,會嚮往品質更高的生活。

這個概念套用到整型,是否表示:即使透過整型來讓自己的外貌條件提升,長久下來,我們並不會對生活感到滿意、幸福,反而是迷失在追求那個「更美的自己」。

因此,對於整型是否真的可以大大提升一個人的自信,甚至是讓一個人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這個疑問一直是心理學家想解答的。

圖片來源:https://goo.gl/images/fQEmCZ

來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aet-Bochum)的兩位教授:馬格拉夫(Jürgen Margraf)、馮·洪保德 (Alexander von Humboldt) ,希望透過長期追蹤,來確認那些進行過整型手術並對自己外貌改變感到滿意的人,在手術前以及術後的三個月、六個月、一年的心理狀態。

他們招募了年齡18-65歲、對整型手術持有不同態度的受試者:544名願意進行整形手術的志願者以及1264名對照組的參與者。 (包括264名坦言對整形手術有興趣卻沒有選擇整型、1000名對整型毫無興趣的民眾)

心理學家在手術前及術後的每隔三、四個月,對受試者發放問卷施測。其中藉由五大面向來評估受試者的心理狀態,分別是:目標(goal )幸福感(well-being)、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心理病理(psychopathology)魅力 (attractiveness)



目標(goal ):
測量受試者對不切實際的目標具有的期待程度以及術後達成目標的程度


在量表中,會請受試者講出自己希望透過手術達成的五種不同的目標,再將依照對自己的重要程度作排序,並界定出你對各個目標達成的期待程度與術後實現的程度。下一個部分中,會請受試者回答10道關於目標敘述題的現實度,舉凡「自我感覺變好」「消除外貌上的瑕疵」 屬於實際的目標,而不切實際的目標則包括:「我的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將完全新生」等等。



幸福感(Well-being):
測量受試者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歡樂程度自尊(自我價值)

量表的題目中包括有關積極態度敘述句,以1(完全錯誤)6(完全正確)評估,如:「我的未來看起來不錯!」以及從1(永遠)6(經常),自我評估對生活的感覺:「在過去的幾個星期裡你有感覺完全開心?」;並使用羅伯森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測量自尊。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評估受試者身體狀況生活滿意度、以及受試者對動刀的部位受損認知


從行動性、自我照顧、日常活動、疼痛/不適、焦慮/抑鬱方面綜合評估健康狀態,並從13個生活領域,如:健康、金錢、外貌、婚姻、友誼等綜合評鑑受試者對生活的滿意度,最後請患者自我評估手術的部位受損程度,評分範圍從0(不是全部受損)至4(嚴重受損)。


心理病理(psychopathology):
篩檢受試者是否患有焦慮症憂鬱症社交焦慮症以及身體的異常性強迫意念

運用臨床上快速篩檢情緒障礙症的問卷、身體異形問卷(Dysmorphic Concerns Questionnaire)來檢驗受試者是否過度擔憂身體外表,並過度聚焦在身體微小的缺陷等等。

魅力(Attractiveness)
測量受試者對自己外貌與他人相比的評價、對自己外貌特徵的滿意度
以及對外貌的努力程度

受試者被要求表明自己整體外貌和個別身體特徵(胸部、腹部)與他人相比之下的優劣、25個外貌特徵的自評,範圍從0(非常不滿意)到4(非常不滿意),以及受試者對自身外表關注程度並採取行動維護外表的多寡。



整型手術讓你的人生明亮起來!

在「目標」方面的評估發現:一開始對照組與手術組的參與者對於達成自己人生目標的期待並沒有差異,而且手術組對目標達成的期待是符合現實,而非空談例如在我的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將完全新生」等這類不符合實際的問題,僅有12%的受試者選擇,將其當作自己的目標之一。


而在術後請受試者們自我評估完成預定目標的比例,發現接受整型的人們有一致的傾向:認為自己已完成8成的目標,這樣的自陳數據是遠遠高於對照組的參與者



此外,即使經過術後一年,相較於那些對整型手術有興趣卻沒嘗試的人們,手術組的受試者在「幸福感」、「生活品質」方面,或是對於「魅力」的自我肯定,仍然存有更正向的自我評價;同時,也發現相對於對照組而言,手術組經過手術後被初步篩檢有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的民眾減少。



還有一個令人驚喜的統計結果,是在「對外貌的努力程度」。這個數字顯示:相比對照組,手術組術後在意外貌的程度並願意付諸的努力是有顯著下降


透過整形走向幸福路上,關鍵或許是不能不切實際

從結果推論,至少在一年內,整型是可以讓一個人更快樂,也願意給自己更多正向的評價;甚至,也澄清了「快樂水車」不套用在人們經歷整型後的心理狀態。他們並不會選擇花費更多成本繼續追求外貌的改變,以滿足自己對「美貌」的終極追求。

或許,這與人們是否能對整型抱有實際、具體的想像有關。在本篇引用的研究中,絕大多數的受試者們對於目標達成的期待的確符合現實;相反地,回顧以往文獻時發現:若是對整型持著不切實際的高期望,極有可能讓人感到失望,舉例來說:若是想要透過整型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修復愛情、獲得工作等等,把整形當作靈丹妙藥期盼他能解決你所有人生問題,那麼往往會讓你大失所望。

又或者是患有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2的個案想選擇動刀以平息對身體的關切,也會是徒勞無功。應該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來挑戰自己的強迫意念,才有可能擺脫無止境地「聚焦細微缺陷→尋求整形」的迴圈。

整型本身並非一件錯事,大家決定整型的初衷就是:希望對自己的外貌更有自信。所以,術前該提醒自己的是:「我想要透過整型達成的目標是不是切合現實?」、「我有沒有過高的期望自己所有問題都能透過整型一筆勾銷?」……等等,切忌不切實際的想像不只導致對結果的失望、不甘心,或許也預言了將深陷整型的囹圄,並在期待與失望的情緒中輪迴,遠遠背馳一開始的初衷。




1:泰國男子整型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dO4yeh5n0

2: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一個人「察覺」(可能是病人的想像或源於嚴苛的審查標準)到身體某些特定部份微不足道的缺陷,強迫性(重覆且難以控制)的耿耿於懷,且影響了日常應有的功能。

引用文獻:
J. Margraf, A. H. Meyer, K. L. Lavalee (2013): Well-being from the knif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esthetic surgery,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1177/2167702612471660

Honigman, R. J., Phillips, K. A., & Castle, D. J. (2004). A Review of Psychosocial Outcomes for Patients Seeking Cosmetic Surgery.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13(4), 1229–1237. http://doi.org/10.1097/01.PRS.0000110214.88868.CA



3 則留言:

  1. 五大面向裡的各個指標那張偏小,facebook的文案很吸引人點進文章。

    回覆刪除
  2. 寫得非常詳細!
    排版跟字體、顏色運用得宜!
    題材很貼近生活~

    回覆刪除
  3. 寫的很詳細,非常清楚,重要的地方也有用顏色標起來。
    但對大眾來講可能測量的五項有點太細了,且自體有點小,比較難閱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