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總是說自己準備不充分?!原來是學霸的部分:防禦性悲觀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們班那些老是考前三名的好學生,每次考試完可能會跟你說「這次可能會考很差」或「覺得準備不夠」,但是等成績出來時,又會發現他們其實還是考很好,穩坐三名的寶座。這時候你心裡可能會感到無言,心想為什麼明明就勝券在握,還要講那些話呢?等等!在你心裡對他們產生表裡不一的刻板印象之前,先聽聽防禦性悲觀的理論!
防禦性悲觀是諾蘭(Norem)等人1986年提出的概念,指一個人即使在過去經歷過成功,但面臨到相似情境時,仍然會設置低期望水平,並反覆思考事情的各種可能結果。所以你這時候應該比較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把「萬一...怎麼辦?」放在嘴邊了吧!在以往我們總是會覺得悲觀心態不好,但其實在某些情況下的悲觀預期卻可以幫助我們為了避免壞事發生,而提前做出反思及調整行為,甚至那些有防禦性悲觀傾向的人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得比樂觀行為要好。
*反思性 : 意味「行動的自我反省或檢視」,和傳統上我們所說對行動的反省或反思很接近。這種自反性可區分為道德意義和認識論意義。道德意義上自反性是指檢視自己行為的「理由」及動機。而認識論上意義是檢視行為的意圖後果,及未認識的條件。
另一方面,關於防禦性悲觀的文化層面,在華人文化中更是崇尚這樣未雨綢繆的美德。因此,在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周麗芳老師的碩士班學生馮運想藉由研究成功發展出防禦性悲觀的中文量表,以及將量表運用在學生及員工中,進而探討樂觀、悲觀、及防禦性悲觀者之間的學業成績差異,以及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願程度間的關係,對於亞洲人普遍帶有的防禦性悲觀特質做了兩個研究。
悲觀的 |
防禦性悲觀 |
樂觀的 |
在第一個研究當中,研究團隊找了234位不同科系的學生來做實驗,先用防禦性悲觀的中文量表和憂鬱量表將受試者分成「防禦性悲觀者」、「樂觀者」、「悲觀者」三種人,再比較學習績效評估分數和考試成績,可以發現不管在期中考分數或是對學習狀況的預期,皆是樂觀者的分數較高,防禦性悲觀者次之,悲觀者則最低,但樂觀和防禦性悲觀者兩者的分數差異並不大,也就是說,有「防禦性悲觀」性格者,在學業表現和學習狀況預期並不會比較差。然而,你可能會覺得考試成績和許多因素都有關係,這點研究人員也考慮到了,因此將年級、學院和是否打工三者因素控制住,讓研究結果更有可信度。
在第二個研究中,研究人員用248位企業員工來當受試者,打破過去人們對防禦性悲觀研究中只用學生當受試者的想像,也使得研究的往社會推估性更高,這次一樣將員工分成「防禦性悲觀」、「樂觀」、「悲觀」三種性格,再觀察三種性格和知覺主管支持、工作滿意度以及離職意願的關係,可以發現具「防禦性悲觀」性格的員工,若知覺主管支持愈高,工作滿意度愈高,此外,若工作滿意度愈高,則離職意願愈低,但樂觀和悲觀者並無這種現象,顯示了防禦性悲觀者更能因為主管的支持表現的更積極。
進入職場後,難免需要面臨挑戰,而當我們因為對無法預測的結果感到焦慮時,使用防衛性悲觀的認知策略---負向預期,抑或是反思性。除了可以減緩負向結果帶給我們自尊結構的衝擊,也可以透過「反思性」,即使身心焦慮,也能全面性地掌握任務,在工作中達到更高的績效,更喜歡也更享受工作。負向思考雖然不被廣泛認同,但若本身具有防衛性悲觀的人格特質,也不必感到丟臉或自卑,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也有屬於自己的優勢。
參考資料
馮運. (2016). 認知策略性格與防禦性悲觀: 中文化量表建構與員工效能探討.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學位論文, 1-89.
反思性的定義->
丁興祥, & 賴誠斌. (2006). 回觀心理 “科學”: 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 應用心理研究, (31), 113-1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