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隨著網路社群的演進而出現的一種新時代下的產物__E人格




  「隨著網路社會興起,人與人之間溝通或交談的訊息傳遞,已從面對面的真實互動,轉變成透過電腦網路為媒介傳輸,於是生活世界裡重要的肢體或非肢體語言,儼然已不存在於此種形式的訊息交換過程,取而代之的,是以簡短文字為主體的網路留言,而由於許多留言板具有匿名特性,連帶也降低民眾對公共議題參與的條件限制。 」「任何人只要註冊一個甚至多個帳號,就可以在特定頁面發表自己天馬行空的觀點,且幾乎不會受到任何言論規範,於是開放留言的版面也充斥著真實生活中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不明人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埃利亞斯.阿布賈伍德(Elias Aboujaoude)曾從他實際對許多網路成癮者的治療經驗中,提出所謂的E-人格(E-personality),並認為這可能是許多現代人在無意識中所逐漸產生的新身分,並經常具有「浮誇(grandeur)、「自戀(narcissism)、「衝動(impulsivity)、「惡行(viciousness)、「幼稚化(infantile)等明顯行為特質,嚴重時還可能產生病理性的注意力缺失、網路成癮或精神解離症狀。簡單來說,E-人格就是一種線上人格(on-line personality),是相對於所謂真實生活中的離線人格(off-line personality)而言。

 
  徐欣萍教授與他的團隊,也藉由一個實例的觀察,來探討網路留言的詞語習慣。他們嘗試以「語藝批評方法」進行研究初探,此方法主要應用在網路文化研究領域,偏重人文取向且關注非常態個案,是一種「非干擾式」的研究方法。
  以某知名入口網站的新聞頁面留言作為分析場域,隨機選取一名截至20121212日中午12:00為止,以固定帳號進行留言的總數達2000筆以上者,分析其過去一週間的留言內容與選擇留言的新聞主題。結果發現,此案例一週內322則留言中,有諸多充滿浮誇、自戀、衝動、惡行與幼稚化的用字遣詞,並缺乏自我反省與留言禮節、常見脫口而出的自言自語、語氣刻薄嘲諷、不喜用標點符號與斷句等等。
  若再對322則留言文字進行初步內部分析,可發現案例的留言具有以下特性:1.性暗示、多髒話;2.多簡短一行文,少數兩行以上,無標點符號;3.具明顯政治立場與感興趣主題;4.不錯過焦點話題(見獵心喜);5.直覺反應。而案例不斷複述出的價值觀,也就是其幻想主題為:1.自己高人一等,別人是蠢蛋;2.性幻想;3.反對他人是王道,但自己不能接受被人反對(我才是對的)。
  顯見E-人格的五大特徵確實展現在此觀察案例身上。


  E-人格除了影響了網路使用者自身外,更可怕的是,也連帶影響到網路世界中的每一份子。而最讓人感到不安的,是這種原本就隱藏諸多危險因子的E-人格,根據阿布賈伍德醫師的說法,「這些人格傾向會在不知不覺間偷渡到我們的離線生活裡……我們在離線生活中的人格狀態也會越來越仿同自己在線上化身的樣子」 。


  當今的社會,因為暴露在網路時間太長,當使用網路與真實生活緊密結合,網路就可能成為一個人的生活,就沒有當初網路是「虛擬」世界的概念了,我們現在已習慣快速,當手機擁有太多功能,也出現了網路成癮的問題,我們完全離不開手機,花費太多時間在翻看網路平台;網路上有太多刺激,人們偏好簡短的發言,連稍微長的文都看不下去,不願意深度思考。徐欣萍教授形容這種情況是「集體弱智化」,如果offlineonline人格有區別,就像一般情況下自我在調節本我與超我,而我們在網路上多半是本我的展現,自我卻在這時候消失了。如何培養自己有好的媒體識讀能力,建立好的E人格是未來可以持續研究的目標。





小組成員: 

 陳家騏 胡瑋珊 林芝羽 陳育慈 王麒瑋

 參考文獻:

E人格是否存在?從網路留言的詞語習慣談起:一個實例觀察

徐欣萍(台灣大學心理所博士生/曾擔任中學輔導教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