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徐欣萍
作者:柯品宇、喬琳、李欣頻、湯燿丞、潘妮愷、麥可白、林艾柔、陳信宜
托比是一位美國人,剛到台灣生活覺得難以融入台灣公司的社交圈,也無法理解東方人的互動方式,他也不懂台灣朋友因為結婚問題跟母親鬧翻後,卻抱怨有關”親緣”這類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幫助他理解呢….. 成功大學心理系徐欣萍老師的研究可以幫忙 ~
在生活中會有一些關係互動衝突(例如:母子意見不同),而人們也發展出一套行為方式來因應,幫助自己達到心理上的調適。西方文化的個體主義影響了他們面對衝突時的解決方式,而華人社會在關係互動的認知與因應方式上則是關係主義,到底緣份觀念與華人的關係互動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呢?
成功大學心理系徐欣萍老師為了瞭解華人獨特的文化認知與其在社會互動時的調適行為間的關係,使用問卷調查,參與者須先閱讀情境故事後,再填答符合華人社會中的理想應對行為量表、緣份信念量表,並填寫個人資料。共有188名台灣成年人完成問卷。收集完所有資料後,使用典型相關分析(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探討緣份信念與理想應對行動間的關聯性。量表編製與內容如下:
一 、 理想因應行動量表
先透過文獻回顧,探討了中華文化社會中四種行動的意義,並且結合情境故事進行編題,原始題目經由三位專家幫助修改測試後,以各三個問題來衡量個體採取下列四項行動的可能性:
I. 忍讓-克制、堅心、容受和退讓,這是個人自我控制其特定心理願望的四種心理機制。
II. 原諒-儒家“仁” 、“恕”和佛教“慈悲”概念。
III. 努力-儒家“道德義務”和“盡己” (exertion of the self)的概念。
IV. 感恩-感恩的意義主要在互動中的情感交流,從而促進和諧關係、轉化負面情緒,這對美德的修養很重要。
在量表施測過程中,參與者先被要求閱讀一則母親因反對主角的結婚對象而產生衝突的故事,並想像自己是主角來進行問卷填答,參與者以1-5分來評估他們採取行動的可能性 (1代表“極不可能”,5代表“極有可能”),故事場景細節大致如下:
你和你的伴侶一見鍾情,在一起很多年了,最近你計劃結婚,當你興奮地與家人分享你的快樂時,你的母親不喜歡你的伴侶,而且她也很擔心你衝動的決定,然後,你開始與母親頻繁的產生分歧,你的家庭關係正面臨挑戰。 有一天,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吵,你的母親突然對你說:“我已經盡了撫養你的職責,但我對你很失望,如果你堅持和你的伴侶結婚,那你將不會再受到這個家庭的歡迎。"
二 、緣觀信念量表(Yuan belief scale)
量表題目是根據Lee和Chen(2006)的初始量表修改。在經過專家評鑑、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後,最終包含“認命型(接受命運)”和“知命型(瞭解命運)” 兩個次量表,各包含三個問題,共六題。
參與者根據他們對每項問題描述的認同程度來圈選1~5分 (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 。
研究者分析量表數據後發現,「努力」和「感恩」與「主動履行自己的職責」相近,而「內控信念」與「履行自己的職責」具緊密的相關性,又「知命型」與「內控信念」亦有高度的關聯性。顯示出,愈是屬於知命型緣觀的人,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愈容易表現出努力和感恩的因應行動。另一方面,「忍讓」與「被動承受的體現方式」相近,而「外控信念」與「承受的體現方式」具緊密的相關性,又「認命型」與「外控信念」亦有高度的關聯性。顯示出,愈是屬於認命型緣觀的人,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愈容易表現忍讓的因應行動。
之所以會有上述結果,老師解釋可能是因為知命型緣觀的人考量的主體對象包含他人與自己,其行動傾向採取主動面對現實的方式實踐,因勇於承擔責任義務,便會運用努力和感恩的理想因應型態,進而降低後悔與埋怨的可能性,達到心理調適。另一方面,認命型緣觀的人考量的主體對象包含對方或相關他人,其行動傾向採取被動承受的方式實踐,因願意透過體知來磨練自我慈悲心,便會運用忍讓的理想因應型態,進而降低生氣與憤懣的可能性,達到心理調適。
老師也認為以科學的語言解釋緣份還需要更多相關的研究,以幫助西方社會了解深植於華人社會的緣份。此外,老師提醒,我們通常不會隨時隨地想到緣份,這是因為緣份通常必須放在與關係互動有關的問題下來探討,所以老師也發現到緣份的概念,其實融合了華人對「關係」、對「外部環境」、以及對「神奇感受」的三種知覺,也是一種文化智慧,所以緣份並不是消極與悲觀,而是也能啟示我們:命運本身的好壞並不是重點,我們面對命運的態度才是關鍵。
看完徐欣萍老師的研究,你是否更了解在華人社會底下,「緣觀認知」對華人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背後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差異使得我們與西方社會有著不一樣的認知思考模式。在西方人的觀念裡,基本上並沒有「緣」的概念,且所謂的關係(Relationship)與華人社會裡的關係(Guanxi)看是相似,實則不同。華人社會底下人們所展現出的緊密性,猶如學者費孝通在描述華人關係時,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指華人的關係好比水中的漣漪,以自身為圓心,依據親疏遠近形成同心圓;相較之下,西方社會下的人際關係,較像一根根乾柴綑綁成一束,公私領域分明,不太會考量到關係的遠近,而出現公私參雜的情況。下次與外國朋友交流時,不妨悄悄留意並觀察一下,相信你會在互動的過程裡,察覺到其在人際關係的處事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差異,與行為模式上的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