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一切都早有安排,只是,時機沒到時,你就不能領會,而到了
能夠讓你領會的那一剎那,就是你的緣份了。有緣的人,在剛好的時
間裡明白應該明白的事,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遲,才能在剛好的時
刻裡說出剛好的話,結成剛好的姻緣。
—— 席慕容
「緣」是我們朗朗上口的字,這個概念似乎也只存在華人文化社會。心心念念的緣份、愛恨糾葛交織的孽緣、一生難斷的因緣、一縷紅線牽起姻緣,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充斥著「緣」,是男是女、是長是幼,都脫離不了「緣」的操弄,究竟這個「緣」是怎麼在我們的文化生根?如何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
徐欣萍老師分別從「文化系統層次」與「社會與文化互動層次」來探討「緣」的文化心理意義。
文化系統層次
首先,在文化系統下,她以「漢語字源」角度切入,透過對典籍與文本的分析,找出「緣」在華人文化下的傳統意涵與類別。徐老師分析的文本典籍主要有:《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辭海》等,並納入中研院語言所語料庫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資料庫,分別從「字形」、「字義」與「字詞」梳理出「緣」的歷史意涵。
經由字形、字義及字詞的文本參考及歸類分析後,可大致先結論出「緣」的三大文化結構成份應含:
1. 與人或物的「各種關係」
2. 行為上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如:「緣」其二字源意義為「繞、圍纏」與「循著、順著、沿著」)
3. 佛教
社會文化互動層次
招募306位臺灣的大學生,設計一份以「緣」為聯想詞的問卷,讓參與者在三分鐘內自由聯想與「緣」有關的字詞並寫在紙上,最後擷取每位參與者前14個聯想詞與進行統計分析。量化並加權處理每個詞語的數量與頻率,再將這些詞語進行分類與命名,最後分類出「關係」、「機運」、「情感」、「宗教」、「生命態度」、「自然與其他」這七種類。以詞語數量多至少排序,分別為:關係、機運、情感、宗教、其他、生命態度、自然;以聯想順位的重要性排序,分別為:關係、宗教、情感、其他、機運、自然、生命態度。
此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受測的大學生是怎麼在心中構築對「緣」的概念,藉此去判斷是不是還有文化影響的層面在。而從詞語數量與聯想順位的結果來看,「緣」與華人社會中的「關係」有所關聯,簡言之,緣是探討人際互動的重要議題與切入點,而且與華人社會文化密不可分。自然、生命態度、機運與其他可以括在「天命觀」的概念下,反映個人處世的整體心態或關注面向。
透過兩種層次的分析,徐老師試圖釐清並加強「緣觀」在「緣」與「分」雙重概念下的展現,同時也能持續重現於當代社會。徐老師推測「緣觀」應有其實質功能,且具有本土化輔導諮商實務的潛在應用價值,例如:人際情感問題處理、生涯規劃議題等等。
再者,徐老師也發現「緣觀」即便到了現代,仍保有過去的傳統面向。從本研究結果看來,「緣觀」依然保留在當代年輕族群的信念中,可見文化傳統不見得完全沒有價值,故徐老師認為:「未來本土諮商心理學家要探討的不只是文化概念的內涵而已,還要思考:到了當代社會,這些概念還具有怎樣的重要性與應用價值,這是本文想帶出的省思,而非推翻傳統文化心理之存在。」
資料來源
徐欣萍、黃光國(2013):〈大學生緣觀構念研究與對本土化諮商的啟示〉。《教育心理學報》,45(2),241-260。TSSCI
撰文者/何恆維、林貝璇、洪薏雯、莊曜維、洪迎禎
指導老師/徐欣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